界限感在心理學裡作為一個隱喻,具有相當的效用。有些人的界限太過於明確廣大,而將眾人隔絕於自己的心靈世界之外。有些人不能知覺他人的界線,而常有「侵犯」他人的行為表現。有些人則是因為不能劃定自己的界限,經常任由他人的需索要求所主宰,而處於近乎受虐的狀態。反過來講,當一個人有好的界限感,則更能夠有效率的與他人互動,尊重他人的界限,且知道如何有效而無傷地跨越界限來建立更親密信任的關係,而能夠擁有更為幸福與成功的人生。
界限感在心理學裡作為一個隱喻,具有相當的效用。有些人的界限太過於明確廣大,而將眾人隔絕於自己的心靈世界之外。有些人不能知覺他人的界線,而常有「侵犯」他人的行為表現。有些人則是因為不能劃定自己的界限,經常任由他人的需索要求所主宰,而處於近乎受虐的狀態。反過來講,當一個人有好的界限感,則更能夠有效率的與他人互動,尊重他人的界限,且知道如何有效而無傷地跨越界限來建立更親密信任的關係,而能夠擁有更為幸福與成功的人生。
一歲大的嬰孩就可以接受一生中的第一個性格測驗,測到的其實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早在70年代末期,歐美的心理學家便發展出一套對於一歲大嬰孩的觀察方法,並藉以推論出一名嬰孩的基本性格型態,孩子可以被分別為安全感、拒斥感與矛盾糾結感等三種類型。後續在90年代也發展出Q分類的測量方式,讓父母或觀察者以九十張描述行為反應的卡片,來測量出孩童的基本性格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