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孤兒  

在內在英雄一書之中,Carol Pearson用一個倒立的圓錐體來描述五種原型人物的發展歷程。圓錐的頂點在下方,意味著在發展初期,各個原型人物的行為表現未必是負面但絕對是極為受限的。Carol Pearson描述英雄的發展歷程,便像是一個在此圓錐體內迴旋往復、逐漸向上攀升的歷程。發展的目標是重複地經歷各個原型,讓自己擁有更多也更寬廣的行為選擇與影響力--最終是不但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一整個時代的人。

當我們將這個圓錐體依序剪開,就可以得到五種原型人物五的個倒三角形。每個倒三角形再被切分為上、中、下三塊,下方的最為狹窄,描述的是該原型人物在初始時相當受限的行為表現;而上方的最為寬廣,則是說明該原型人物與天、人、物、我之間都形成了更密切的關係。

在「孤兒」這個倒三角形最下方的文字描述是以耽溺來掩蓋失望與憤世忌俗的情緒,指的是當孤兒被逐出了伊甸園,失落了天真者的尊榮身分,在面對現實生活的憂勞困頓與失落安全感時的一組行為與情緒反應。孤兒沉溺在受害者心態、自責、希望被拯救、還急著要責怪別人的典型反應之中。換言之,就像是伊甸園中的亞當賴給夏娃,夏娃賴推諉給蛇一樣,孤兒為自己的不幸而急著責怪他人。同時,孤兒也免不了得想到自己哪裡有錯,而充滿了自責。更常見的是孤兒一臉卑微、滿心期待地盼望著拯救者的出現,把自己可以快速地提升回到豐盛無虞的狀態。甚至有些孤兒會發展出各式的成癮行為,依靠酒精、藥物來麻痺自己的失望與痛苦。

除非真有奇蹟出現,否則這些責怪、空想盼望(wishful thinking)與逃避行為,想來必定是無效的。於第二個階段,孤兒接受了遠離伊甸園且重返無門的現實,開始承認、感知痛苦並為此哀憐」。孤兒知道他們已經永恆地失落了伊甸園,在伊甸園外做最後的一次徘徊巡禮,在啟程出發面對現實的同時,感受到自己命運悲涼可憐。在頻頻回首之際,孤兒拭著眼淚告訴自己說:「回不去了,向前走吧!」憂鬱與哀傷是這個階段孤兒原型人物的典型反應。幸運的話,這些孤兒也懂得要務實與堅強。

孤兒原型最高層的典型行為是「尋求、接受支持並接納互依的現實」透過尋找朋友、結伴同行的過程,孤兒學習相互信任,且信任他們的未來—對未來懷抱著希望。孤兒知曉一個人可以快速地旅行,但是一群人相互扶持才能真正地走向遠方。而重返伊甸園的長途跋涉,正需要同伴的相互支持、扶助與精神上的鼓勵,才有可能達成。孤兒不再是一名孤兒,孤兒結成一個相互扶持、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一起走向重返幸福與榮耀的返鄉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利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