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ungreduction  

    現象學還原作為一種方法,它的首要特徵是存而不論(epoche)。胡賽爾呼籲我們遠離伴隨著自然科學而存在盛行的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自然的態度引領我們去追究組成事物的解構分子,自然科學致力於將事物化約為更原始層級的組成元素。胡賽爾認為正是如此的偏見,使得我們遠離了事物的現象與意義,因而極力呼籲眾人要將自然的態度存而不論。

現象學作為一個方法,其第二個重要的特徵是回到事物自身。應用在人類的精神與經驗的研究上,就是要回到人類存在於最原初的世界中的最原初經驗上。海德格在他的存有學上發揚了此項精神。 

    要注意的是,回到事物自身,指的是不依化約主義的作法,將一物以另一物來進行化約,在現象學裡採用的還原態度,是停留在經驗現象自身,以等待其自行給出(given)的方式去完成研究與分析。因此,現象學的回到事物自身與康德分別現象與物自身中的物自身,有根本上的不同。

    除了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決裂之外,榮格對由自然態度所主導的科學(實驗)心理學表達了質疑與呼籲。榮格於1912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Today”刊物上指出實驗心理學無法幫助我們去了解心靈的全貌。  

    在現象學的操作上,榮格藉由費心地檢視人類心靈生活在歷史上的不同面貌,由此而推論出近代的唯物論與理性主義,也就是胡賽爾所說的自然態度與自然科學,對人類在心靈的認識上起了遮蔽的作用,因此應該盡力地將相應的科學與哲學假設於前提置入括號。

    榮格(1949, p.3)說:意欲成為真正的科學,心理學就必須排除其哲學唯物論與理性主義的預設。心理學不應毫無追究地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而只能以現象學的、放棄預設意見的取向來謀求進展。

    榮格(1957)說:當我想要理解一位人類個體時,我必得拋下所有有關一般人類平均的科學知識,丟棄所有的理論以便於採取一個全新的、無所偏見的態度。只有抱持著自由與開放的態度,我才能完成理解的任務。  

    當榮格處理夢的意象與幻思時,採取現象學的態度,直接在意象上去找尋顯現意象自身的整體意義,而不是去預設意象本身是某種心靈扭曲或遮掩之後的產物。

    榮格認知到個人乃一歷史處境中的個人,因此不可能達成個人全無預設的狀態,也因此使得現象學的還原受限。他說以完全沒有預設實為在現實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即便一個人執行了最為嚴格的自我批判,其作為一個個體(oneself)便是一個無法放下的最大預設。

    一個人的生命哲學、心理類型、文化傳統與其心理情結中都充滿了「我是」(I am)的預設,其中尤其以一個人的心理情結最具有成見的特性。後榮格學派的學者在加入了客體關係的理論概念之後,便曾提出現象直觀上所獲得的顯明(manifest),很有可能僅是反映出詮釋上直白(shallowness)的顧慮。在這個脈絡下,便有學者指出榮格可能欠缺心理上的自知之明(psychologically somewhat naive)。榮格實踐現象與詮釋的方法是盡可能地在綜合對立觀點的努力下去追索出完整的意義。但有學者評價榮格的這個努力似乎是相對地不成功。由於榮格的過度心意使然,使得他的研究發現具有單一與穩定而缺乏多元的特性。James Hillman更進一步地指出是榮格具防衛性的英雄情結使然,可以由榮格過度強調自我強度與個體化歷程那不可分化與單一方向的歷程,以及強調最初與最終本我的單一性的書寫中看出。

總的來說,識古通今的榮格,成功地帶領著分析心理學者一同將精神分析的泛性論與當代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與理性主義給放進了括號」。然而,後榮格學者將客體關係理論融入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說,原型心理學者James Hillman指出榮格未能自明其英雄情結等意見,說明了榮格的現象學還原,因未能進一步地將研究者的自我給存而不論而未竟全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利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